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李萼中唐 735 — ?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5?—? 本名华
一作㟧,误。
肃宗至德元载(756)客居清河,献计于平原太守颜真卿,大破安禄山叛军。
颜复召其至平原,参定榷盐之法。
后历杭州富阳丞、殿中侍御史
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湖州防御副使,预撰《韵海镜源》,并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后贬晋江
德宗贞元初历任吉、道、岳三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中
事迹散见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并序》、殷亮鲁公行状》、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等。
全唐诗》存联句14首,《全唐诗外编》补联句1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并州太原人
俗姓贾
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
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
隋初,法席颇盛。
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
文帝时,又迁岚州安山
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
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释智满者。
俗姓贾氏
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
唐太宗晋阳
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
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
意甚恶之咨询于
曰。
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
所谓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贫道颇习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
斯固体大不可以小。
小则败大则济。
可作大事以济群生。
无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动容曰。
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
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
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与也。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无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谢曰。
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从。
满后不知所终。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志超隋末唐初 571 — 641年3月1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田氏
其先同州冯翊人
后徙并之榆次
小欲脱俗。
而二亲以无他子。
常抑绝之。
弱冠强为纳室。
夜坐床上。
为妻说法。
妻亦感激流泪。
久之辞去。
年二十七。
依里之开化慧瓒禅师薙落。
既受具。
即往定州探律禀教。
阅五载而学有成绪。
乃入太原之西北山
创立禅林。
晓夕修定。
玄侣闻风。
不远而至。
大业初
有司禁僧。
不得檀出寺门。
京师将以闻上。
内史以事非要害。
拥蔽不通。
季年𡨥盗充斥。
并部尤甚。
徒众云臻。
粮粒山积。
一夕持炬排门。
白刃交临。
而坐者株杌。
略不摇动。
贼皆拜伏。
因随宜诱掖。
以导其善。
高祖起义。
亦迁住凝定寺。
义宁二年
入京奉贺受禅。
引见太极殿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于邀其第之别院以居。
无何而沙门
灵润智信智光等。
以贵游之地。
非宴寂之场。
乃延之蓝田山化感寺。
武德五年
又徙晋之介山抱腹岩。
既而复治汾州介休县之严寺。
盖山林则便于练行。
朝市则易于接物也。
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
卒于严。
寿七十有一。
汾城南山
释志超
俗姓田
同州凭翊人也。
远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
少在童龀智量过人。
精厉不群雅度标远。
厌世从道贯彻藏俞。
而二亲恃更无兄弟。
虽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私为娉妻。
闻之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藏影无方。
既被执身抑从伉俪。
初则合[承/巳]为踪。
终亦同掩私室。
冀行婚礼也。
惟置一床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加坐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事等金形。
屡被𧧷劝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放之。
年二十有七。
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志德澄明行成众范。
未展度限历试诸难。
志超洁正身心勤履众务。
僧徒百数供杂五行。
两食恒备六时无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亲阅验。
其情守节度令受具。
自进戒品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三教备圆。
乃返故乡依岩综习。
初入太原之西比干山。
栖引英秀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定慧双启。
四仪托于戒节。
二行凭于法依。
学观诜诜无威而肃。
致使闻风不远而至。
大业初岁政网严明。
拥结寺门不许僧出。
闻之慨而上谏。
被衣举锡出诣郡城。
望有执送将陈所谏。
而官私弗顾。
乃达江都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还遣并部。
至隋季多难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死者太半。
结徒劝聚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诫劝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禅礼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白刃交临合坐端然相同仪象。
贼乃投仗于地拜伏归依。
因随宜诱引量权授法。
咸发心敬合掌而退。
其刚略摄御皆此类也。
高祖建太原
四远咸萃。
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率弟子二十馀人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挺生不世器琏宏深。
第中别院置僧住所。
邀延一众用以居焉。
亟历寒暑业新弥厉。
但为贵游諠杂外进无因。
必附林薄方程慕远。
蓝田山化感寺沙门灵闰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遂延住彼山。
栖志得矣。
摄缘聚结其赴如云。
贤圣语默互相敦重。
而寺非幽阻隶以公途。
晦迹之宾卒难承业乃徇物关表意在度人。
还返晋川选求名地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创聚禅侣。
岩名抱腹四方有涧。
下望百寻上临千仞。
泉石结韵于仙室。
风雨飘清于林端。
遂使观者至止陶铸尘心。
自强诲人无倦请益。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严寺。
殿宇房廊躬亲缔搆。
赫然宏壮有类神宫。
故行深者岩居。
道浅者城隐。
师资肃穆竞业其诚。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
忽因遘疾便知不久。
诫累殷勤示以祸福。
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山世同嗟宾主齐恸。
德仁既往学肆斯分。
葬于城南山阜。
自服膺释种。
意在住持。
昼夜剋勤摄诸后学。
所以日别分功礼佛五百。
禅结四时身诫众侣。
有亏殿罚。
而自执熏炉随唱屈礼。
未尝置地及以亏拜。
及坐禅众也互相惩诫。
才有昏睡亲行励率。
有来投造无不即度授以戒范。
进止威仪摄养将迎礼逾天属。
时遭严敕度者极刑。
而曾无介怀。
如常剃落。
致陆海慕义避世逸僧凭若大山依而修道。
时讲摄论维摩起信等。
并详而后说。
深致适机。
尝以武德七年止于抱腹。
僧徒仅百偏资大斋。
惟六石同置一仓。
日磨五斗用供常调。
从春至计费极多。
怪而检覆止磨两斛。
据量此事幽致可思。
又数感异僧乘虚来往。
虽无音问仪形可验。
才若堕者便蒙神警。
至于召众钟声随时自响。
石泉上涌随人少多。
灵瑞屡兴如此者非一。
而奉敬戒法罕见其俦。
护慎威仪终始无替。
自隋唐两代亲度出家者近一千人。
范师遗训在所闻见。
传者昔预末筵蒙诸惠诰。
既亲承其绩故即而叙焉。
姓田
同州冯翊人
少在童龀。
智量过人。
厌世从道。
而二亲恃
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
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
私为聘妻。
闻之。
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
抑从伉俪。
初则合卺为踪。
终亦仝掩私室。
唯置一床。
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伽坐。
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
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
事等金形。
屡被訹劝。
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任之。
年二十有七。
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出家受具。
自进戒品。
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
寻采律藏。
括其精要。
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
三教略圆。
乃返故乡。
太原之西北千山。
栖引英秀。
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
定慧双启。
大业初岁。
政纲严明。
拥结寺门。
不许僧出。
闻之。
慨而上谏。
披衣举锡。
出诣郡城。
乃达江都
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至隋季多难。
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
死者大半。
结徒欢聚。
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
便欲奔散。
乃以法诫劝。
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
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
心期遂爽。
准式禅礼。
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
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
白刃交临。
合坐端然。
相同仪像。
贼乃投伏于地。
拜伏归依。
因随宜诱引。
量权授法。
感发心敬。
合掌而退。
高祖建太原
四远咸萃。
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
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
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
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
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率子弟二十馀人。
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
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第中别院。
置僧住所。
邀延众居。
亟历寒暑。
业新弥厉。
蓝田山化感寺。
沙门灵润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
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
延住彼山。
挕缘聚结。
其赴如云。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
创聚禅侣。
观者至止。
陶铸尘心。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
严寺。
赫然宏壮。
有类神宫。
师资肃穆。
忽因遘疾。
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五日
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萧隋末唐初 568 — 64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世出彭城刘氏。
后徒许之长葛
今为长葛人
祖父袭儒素。
年十八。
以诗礼充郡赋。
非其志也。
遂依师于嵩高山出家。
戒捡严洁。
尤为乡里宿硕。
所推许。
开皇初
游学邺中。
贯练众部。
偏宗四分。
久居泰山灵岩寺
后还中岳
侍养其师。
龙门明朗。
河东持律之有声者。
之风。
不远从之。
朗于齿加长。
而常以兄视
其相忘于道如此。
既而之师。
获以天年终。
于是朗请俱返龙门定林寺马头僧善禅师
方习静定林。
因与弘畅毗尼。
殊有可乐者。
仁寿中
尝坐夏黄颊山中。
或亡命从求匿。
事发觉。
督逮急。
会朗并物故。
孑然莫解援。
晋川道积神素道杰者。
法门之英彦也。
南迈投之。
留连累载。
大业之季。
法令猬毛起。
既以罪削除名贯。
因复遍游中条王屋诸山。
河东郡承丁荣。
请居仁寿。
使于中原版荡之际。
开护生止教之科。
则其用心亦仁矣。
义宁中
剧盗陷河东而仁寿阐演自若。
贞观十四年终。
寿七十三。
笃谊襟每念朗善之好。
虽登高眺远。
以散情结。
然情之所向。
愈益悲恸。
平生开涅槃。
仅十过。
犹恨于大乘无功。
读华严数年。
有请为众敷弘者。
则曰吾尚未知经意。
于戏谅哉。
释慧萧
俗姓刘
彭城人
世家徙于许州长葛
故又为县人焉。
奕叶以衣缨称士大夫。
十八为书生。
聪悟敏达善说诗礼。
州郡以明经举之。
非其所好。
遂入嵩高山求师出家。
强识前闻。
而以戒行见称。
耆旧明达相谓曰。
若人如此。
必今代之优波离也。
开皇初游学邺城博综经律。
乃贯练众部偏宗四分。
泰山灵岩寺幽栖洁行之宅也。
乃往从焉。
后以和上年衰复还中岳
于时隋祖创业四海为家。
故得纵任往还无所拘碍。
龙门沙门明朗。
河东持律之最。
道声藉甚。
不远从之。
朗虽年齿隆
而卑身礼事。
并深相悦服。
道合欣然。
淹留岁序。
请归河曲
亦不滞物我。
相与同行住于龙门定林寺
历缘山水居随所好。
寻访同志不惮危险。
马头山僧善禅师
聚徒结业从而习定。
时还朗寺弘畅毗尼。
仁寿中频向黄颊山依岩夏坐。
有亡命者因事投焉。
不忍遣之留匿经久。
后以事发。
为侣。
所在督课追徵赴狱。
会朗俱亡。
又兼匿罪。
便振锡徂南路经蒲坂
沙门道积神素道杰等。
晋川英彦与周旋。
留连累载。
属隋炀坠历法令滋彰。
藏匿严科殊为峻刻。
以许身为道随务东西。
名贯久除栖遁幽阻。
自中条王屋巨壑深林。
无险不登若游庭户。
逮中原版荡妖气一乱河东郡丁荣。
敬服德音招住仁寿
长弘律藏学者肩随。
义宁中
被拥西城不亏讲业。
及后安静弥崇法会。
蒲陕晋绛五众师焉。
贞观十四年终于仁寿。
春秋七十有三。
自萧服心戒业。
演导为宗。
友接朋胜时无与贰。
每念朗游好。
不觉涕之无从。
不能裁止。
便登眺而恸。
斯重交募善为如此也。
曾讲涅槃仅十许遍。
犹恨大乘无功。
遂玩读华严。
于数年间口不辍音文不释手。
有请为方广讲主。
乃止之曰。
吾尚未解经意安可讲乎。
时以为贞而且谅。
又惧误诸后学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神素隋末唐初 572 — 643年2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王氏
其先太原人
自远祖勇。
从宦虞州
遂徙居安邑
鸣条之野。
幼业儒。
尤长于易。
下笔文章粲然。
偏善道杰法师其出游入处。
靡弗同焉。
习定业。
且为出诸部安般法。
又继其席弘导。
讲毗昙四十馀遍。
成实将二十遍。
贞观二年
栖岩大众。
知寺任。
辞以法事僧纲不可得兼。
固弗许请。
杰公典故许之。
上下和睦。
久而不变。
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卒于栖岩。
春秋七十二。
平生属想净土。
是日悉召门人大众。
逮于斯役。
相决。
整容跏趺。
令念观音经者再。
自称南无阿弥陀佛。
且令唱和。
中夜而逝。
端坐不移。
即迁而殡之。
虽肌肉澌尽。
犹骨坐如初。
仁寿寺志宽法师
同床宿别去。
谓曰。
如来大悲。
为诸众生。
旷劫勤求大法。
流布人天。
欲使不绝。
我辈受佛遗寄。
当此季位。
未能发辉。
深怀孤负。
每欲推命竭诚。
上于天听。
今大运莫留。
顾当长辞。
好住努力。
噫异矣。
释神素
姓王
字绍则
其先太原
远祖勇从宦虞州遂徙居安邑鸣条之野焉。
氏族英望无烦述作。
少与道杰张范之好。
相携问道。
儒学之富礼易是长。
至于篇什继美英采。
故其游学讲肆周流国境。
必与相随。
若比人矣。
所习词义博览俊悟。
难兄难弟也。
至于诵经学定当席索隐。
则后于
文理会通。
则先之。
出安般念观。
令其徙滞如彼传述。
大业四年杰公停讲。
学门清素接轸相寻。
遂从命专讲毗昙四十馀遍。
续讲成实将二十遍。
自馀小部不足述之。
其为讲也片言契理少语释多。
学者玄悟听览不倦。
高于
若多陈同异广定是非。
郑重校角开生觉意。
贤于
所匠成者。
则盖裕隆深英泰之徒是也。
晋川称谓二公秋菊春兰各擅其美。
温恭退让慈爱矜恕。
侍士慕贤不伐诸己。
贞观二年
栖岩大众请知寺任。
辞以法事相继有阻僧网。
众又固请。
师故事乃许之。
性宽厚善物性。
故得上下和睦。
风尘攸静。
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栖岩。
春秋七十二。
自一生行业属想西方。
于临终日普召门人大众爰逮家臣。
与之别已。
自加结坐正威容已令读观经两遍。
一心静听。
自称南无阿弥陀佛。
如是五六。
又令一人唱馀人和。
迄于中夜端坐俨然不觉久逝。
依即坐殡。
肌肉虽尽骨坐如初。
又感祥瑞。
略故不述。
初终之夕。
仁寿寺志宽法师夜坐如闷。
来过同床止息勤勤告别曰。
如来大悲为诸众生。
旷劫苦行勤求大法。
流布人天欲使不绝。
我等虽居下流。
然佛遗寄末能发辉。
道业遂有季位在前。
虽不肖深怀辜负。
每欲推命竭愚上于天听。
今大运忽临长思永别。
好住努力。
送目极忽然而觉。
及明莫知凶问。
须臾信至方知昨逝。
致书述怀。
与诸门人如彼。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普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卫氏
蒲之安邑人
始依外兄道逊法师出家。
年十三矣。
又使为延兴沙门童真弟子。
性聪敏以大法为己任。
负笈周游。
曾无定止。
是以经论满抱。
侪类皆厌服。
年十八。
开胜鬘起信。
登具后。
则专究涅槃四分摄论。
年二十四。
开涅槃。
三十。
开摄论。
言粹义畅。
学者臻萃。
大业六年
诏处大禅定道场名列上班。
一坐。
十八
武德元年
诏住其乡之仁寿寺
从民望也。
昼讲夜禅。
一遵教典。
旦日诵戒本一遍。
金刚般若二十遍。
六时礼忏。
悉以回向。
净土终身行之。
无所变。
诸雕像写经。
兹不复载。
既而终。
春秋八十有六。
弟子义淹尤脩洁。
能世其业。
穴蒲阪东原而敬迁葬之树碑其侧。
释普明
姓卫氏
蒲州安邑人
十三出家。
事外兄道逊法师
道会晋川
备如别传。
又以付廷兴寺沙门童真为弟子。
抗志住持以大法为己任。
性聪敏解冠侪流。
讲听相仍无法不学。
周游肆席曾无住房。
固使勤而有功。
经论满抱。
十八讲胜鬘起信夙素听之知成大器。
进具已后专师涅槃四分摄论。
年二十四讲涅槃。
三十解摄论。
凡所造言宾主兼善。
使夫妙义积散。
出言传旨声流远近。
大业六年
召入大禅定道场。
止十八
名预上班。
学功所位。
四事既备不阙二严。
武德元年
桑梓倾音欣其道洽。
以事闻上。
有旨令住蒲州仁寿寺
镇长弘道无憩寒暄。
昼谈夜坐语默依教。
心神爽迅应对云雨。
曾未闻经一披若诵。
斯则宿习博闻故能若此。
不可比拟也。
日常自励戒本一遍般若金刚二十遍。
六时礼忏所有善根回向净土。
至终常尔。
凡造刻檀像数十龛。
写金刚般若千馀部。
请他转五千馀遍。
讲涅槃八十馀遍。
摄论胜鬘诸经论等。
遍数难纪。
以年月终于住寺。
春秋八十有六。
有弟子义淹。
戒洁清严见知可领。
乃迁葬蒲坂东原。
凿穴处之。
树碑其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逊隋至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虞乡人俗姓张
早通子史,尤长于《涅槃》、《摄论》。
昙延法师为弟子。
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化众。
隋时蕃王群僚,多迂驾展敬。
炀帝大业末,曾入
唐初仍归蒲州
太宗贞观中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夙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为宗极。
弟道谦。
俱为昙延法师弟子。
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自蕃。
王府宰台省
群僚并迂驾造展咨谒馀训或匇遽。
不遇者心怀愧悚如有所负
以德自持等视贵贱虽复往来曾不将迎大业之乱。
道关抵京夜息逆旅中。
其家五男子皆群盗所乘马殊壮。
谋窃之。
见马傍有十丈夫状雄伟。
擐甲执兵怒立。
盗因却走。
徐察之无有也。
复进而所见如初。
至四五乃已。
盗惧明日遂以其情白求忏悔。
国朝起义。
而蒲未拔寺僧有素如无礼于者。
尤欲以城叛。
既而城拔被执。
将戮以徇。
涕泣请于执事曰。
此僧之过。
寔由教导不至而然耳。
幸以戮
执事悯其诚而释之。
贞观中
或请讲涅槃固辞。
固以请。
曰。
非敢辞也。
吾恐不终此席耳。
且复相烦往王城谷当为讲之。
明日至谷中升座。
道俗齐集。
遽曰。
世界法尔。
不久当终敢辞大众云。
何偈后请寄来生遂释题至偈。
而疾作经三日乃卒于山谷中。
寿七十五。
陈尸之次夕。
有异华绕出其地。
茎长一二尺许。
鲜荣方色如款冬。
而形相远不类。
或折置瓶中。
经年犹自若。
晋州一士人性好猎。
尝识闻逊之亡奇瑞如此。
乃诣其地而哭以悔过。
顷之亦得华如前者。
长尺许。
道谦学禀十地有闻关表。
旋以所住仁寿路当要冲。
劳于酬应。
去而游历山水。
爱王城谷之胜而栖止焉。
贞观元年卒。
寿六十七。
哭之不胜哀。
子道基阇维收骨。
起塔树碑。
颂德沙门行友文。
释道逊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也。
神气高邈器度虚简。
善通机会鉴达治方。
子史流略尝颇游处。
护法御众诚其本据。
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
为栖神之宅也。
与弟道谦发蒙相化。
俱趣昙延法师
正法城堑道俗宗归。
观属天伦可为法嗣。
乃度为弟子。
荷担陪随。
游栖宫阙讲悟谈述。
皆簉下筵欣叙玄奥。
每思击节。
故听涉乃多而特览其纲要。
登预讲释屡结炎凉。
三晋英髦望风腾集。
晚住蒲州仁寿寺
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然以地居方会。
宾旅凑从季俗情多纵凡度。
既行向背憎爱由生。
道会晋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资给法财。
皆委僧储通济成轨
或有所匮者。
便课力经。
始周告有缘。
德洽民庶。
为无不遂。
所以方远传誉更振由来。
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
并纡驾造展。
咨谒馀训或匆遽不过者。
心愧悚战。
如谓有所失矣。
斯固德动物情。
为若此也。
癊道自资坐镇时俗。
虽复贵贱参请。
曾无迎送。
加以言笑温雅谈谑任时。
接晤缘机并称词令。
而奉禁守节不妄亏盈。
频致祥感时所重敬。
大业末岁妖气云奔。
因事返京夜停关首。
所投主人家有五男。
又勾外盗。
马壮。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见十人围绕其马形并雄怒擐甲执兵。
众盗同怖。
因之退缩。
细寻不见。
又往趣之还见如初。
无敢近者。
进退至五遂达天明。
既不见人。
知是神感乃合面归忏焉。
其冥通显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让之性出自天心。
预见危苦。
哀怜拯济无择怨憎。
通情尽一。
唐初廓定未拔蒲州
与寺僧被拥城内。
时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类加谤乃形言色。
虽闻此曾不辍虑。
既规不遂乃欲翻城。
事发将戮并无救者。
涕泣辞谢于执事曰。
此僧为过事属身。
教导未通故为罪衅。
此则过由起。
宜当见戮。
苦复设谏。
执事知是其敌。
而不忍见逊之云云。
遂即释放。
自此已后更发仁风。
据事引之。
达量之弘者矣。
贞观中年冬
有请讲涅槃者。
预知将终苦不受请。
前人不测意故郑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辞者。
不终此席耳。
不免来意且后相烦。
遂往王城谷中。
道俗齐集。
登座主题已告四众曰。
世界法尔不久当终。
敢辞大众。
云何偈后请寄来生。
遂依文叙释。
恰至偈初即觉失念。
经才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五。
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阖境同号若丧考妣。
当夜雪降周三四里。
乃扫路通行。
陈尸山岭。
经夕忽有异花绕尸周匝披地踊出。
茎长一二尺许。
上发鲜荣。
似款冬色而形相全异。
七众惊奉悲庆諠山。
有折将入城示诸耆宿。
内水瓶中者。
至明年五月犹不萎悴。
后拔之于地。
方始枯矣。
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
晋州有人性爱游猎。
初不奉信。
有传逊之祥兆达其耳者。
乃造山觅之。
花灭尸亡唯睹空处。
仍大哭曰。
生不蒙开信。
死不蒙花瑞。
一何无感。
必神道有徵。
愿重灵相。
言讫地踊奇花还长尺许。
欣慰嘉应。
遂折取而归通告乡川。
由斯起信。
并近年目信可妄传乎。
弟道谦。
学行之美少劣于兄。
而讲解十地有闻关表。
以仁寿住寺既滨关路。
每因此嚣尘地接京都亟劳人事。
乃顾言幽遁历观山水。
谷号王城。
因而栖处。
时复登高临远。
摛体风云具引名篇。
高调清逸道俗宾会。
又聚山门谈谑引心未曾虚老。
贞观元年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抚之洒泪。
与弟子道基等阇毗遗阴。
收其馀尘散之风府。
追惟恩悌。
为造释迦塼塔一躯。
勒碑树德沙门行友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人
文宗时萧太后寻访失散之弟,其真弟孱弱不能自达,就其家得族属名讳。
开成元年,由宦官仇士良保任上闻,證萧洪诈伪之罪。
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
二年,有泉州晋江人萧弘复称为太后亲弟,诈伪事发,逐归本贯。
四年,诏按其狱,除名长流爱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骅中唐 ? — 7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 【介绍】: 名或作晔
邓州穰人字云卿
开元间进士
少嗜学,善属文。
履操清直,性孝悌。
仕途蹇踬,屡经贬谪。
德宗建中初,累官秘书少监
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萧颖士李华邵轸友善,时有“殷、颜、、陆、萧、李、邵、赵”之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3 字云卿排行七,郡望天水(今属甘肃)邓州穰(今河南邓州)人。
一作赵晔,误。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补太子正字,授大理评事,调雷泽河东丞。
天宝末陈留支使
安禄山陷郡,没于贼。
肃宗乾元初,贬泉州晋江福建观察使李承昭奏为判官,兼监察御史
入迁膳部比部员外郎
代宗大历间,历仕祠部膳部仓部郎中
德宗建中初,迁秘书少监四年(783),泾原兵变,避地山谷,病死,赠华州刺史
生平见《旧唐书》本传。
殷寅颜真卿等人友善,时人语曰:“殷颜柳陆、李萧邵赵”。
晁衡有交往,尝作《送晁补阙日本国》。
全唐诗》存诗1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